干扰素

浏览: 0

导读:干扰素 : 1954年,日本人长野泰一等发现,在受病毒侵袭的动物身上出现阻止后来病毒感染的现象,遂将具有这种作用的物质命名为“抑制因子”。1957年,英国A. Isaacs等把用热灭活的流感病毒接种于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中,培养后,分离培养液。将此培养液接种于新的绒毛尿囊膜中,培养一夜,并用未灭活的流感病毒使这个绒毛尿囊膜感染。结

    干扰素 : 1954年,日本人长 野泰一等发现,在受病毒侵袭的动物身上出 现阻止后来病毒感染的现象,遂将具有这种 作用的物质命名为“抑制因子”。1957年,英 国A. Isaacs等把用热灭活的流感病毒接种 于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中,培养后,分离培养 液。将此培养液接种于新的绒毛尿囊膜中,培 养一夜,并用未灭活的流感病毒使这个绒毛 尿囊膜感染。结果,流感病毒增殖受阻。他 们将这种现象解释为: 接种了灭活病毒的绒 毛尿囊膜细胞,释放出某种因子至培养液中; 新的绒毛尿囊膜细胞是由这种因子阻止病毒 的增殖而显示抗病毒作用的。于是,他们将 这种因子命名为 “干扰素”。
干扰素(以下简称为IFN)是作为受病毒 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物质而被发现的,当时 以为诱生IFN的物质只是病毒,但后来的研 究证明,除病毒外,双键RNA、内毒素、细 菌、立克次体、合成高分子物质及有丝分裂 素 (mitogen) 等,亦均可诱生IFN。
IFN是一种分子量为15000~63000的 糖蛋白质,具有各种特性,但最重要的是种 属特异性。也就是说,IFN只对与产生IFN 的细胞相同的动物细胞显示活性。不过近年 来已证实在近缘种属之间存在着交叉活性, 如人IFN对猴、兔等的细胞也显示某种程度 的活性。虽然IFN具有种属特异性,但对病 毒却无抗体特异性,能抵御各种病毒的感染。 另外,IFN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粒子,而是作 用于细胞,阻止细胞内的病毒的增殖。现已 证明,IFN不仅具有这种抑制病毒增殖的作 用,还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据认为,这 种作用对肿瘤细胞比对正常细胞更为明显, 这是IFN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的主要原因。
几乎一切动物细胞都有产生IFN的能 力,但现在根据产生IFN的细胞种类和诱生 方法的不同,将IFN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即: ①将病毒加至末梢血白细胞中而产生的白细 胞IFN; ②将双链RNA等加至成纤维细胞 中而产生的成纤维细胞IFN;③用有丝分裂 素处理淋巴细胞,或者用特异性抗原刺激抗 原致敏动物或来源于致敏动物的淋巴细胞, 使之产生免疫IFN。
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规定,将 来源于白细胞的IFN和来源于成纤维细胞 的IFN及免疫IFN,分别简称为IFN-α、IFN- β和IFN-γ。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