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磷类萃取剂 : 一种有机磷萃取剂。指正磷酸分子中三个羟基为烷基酯化或取代的化合物。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这类萃取剂中起作用的官能团是,它们萃取金属离子的特点是: 萃取剂和被萃取金属化合物都是以中性分子存在,两者生成了中性络合物而进入有机相。例如,溶解在煤油中的磷酸三丁酯溶液从硝酸介质中萃取硝酸铀酰时,生成了
中间体捕集法 : 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一种方法。探明活性中间体的存在形式对推断反应历程至关重要,但活性中间体寿命极短,且难于分离和用一般方法检定,通常需用间接的方法证明其存在。例如,苯炔是非常活泼的中间体,用一般方法难以证明其存在,但它与共轭双烯存在如下反应:因此,在某反应中加入共轭双烯类化合物后,若发生双烯加合
中性络合萃取 : 一种溶剂萃取类型。被萃取物是中性分子,萃取剂和溶剂本身也是中性分子,两者络合形成中性的溶剂络合物而进入有机相。例如,磷酸三丁酯-煤油溶液从硝酸介质中萃取UO2(NO3)2,生成的萃合物为UO2(NO3)2·2TBP。这类萃取剂中最重要的为中性磷氧化合物,其次是中性硫氧萃取剂(如亚砜)、中性碳氧萃取剂(如醚、酮、醇等
中子活化分析 : 活化分析的一种。利用中子与待测样品发生核反应,生成放射性核素,然后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和能谱,由反应截面、中子通量、射线能量和强度以及半衰期,确定待测样品的成分和含量。按中子能量的不同,可分为热中子活化分析和快中子活化分析两类。前者辐射俘获截面大,常用(n,γ)反应来激活样品;后者常用(n,p)、(n,α)
中子发生器 : 通常指产生中子的最简单的一种加速器。利用直流高压能量在1兆电子伏以下的低能小型加速器,加速氘核粒子束至100~200千电子伏,轰击氚靶,通过T(d,n)He反应可获得14兆电子伏中子。此装置简单,易于操作维护,价格低廉,中子输出一般为1011中子/秒。常用于活化分析及临床上治疗癌症。
中子探测器 : 指一类能探测中子的探测器。中子本身不带电,不能产生电离或激发,所以不能用普通探测器直接探测。它是利用中子与掺入探测器中的某些原子核作用(包括核反应、核裂变或核反冲) 所产生的次级粒子进行测量。例如,BF3计数管是通过10B(n,α)Li反应产生的α粒子所引起的脉冲来测量慢中子。裂变电离室是通过热中子使涂
中性染料 : 一种金属络合染料。主要由配位金属原子与母体染料分子以1:2螯合而成。如中性灰2BL。能在中性或微酸性溶液中染色。适用于维纶、锦纶、丝、毛及柞蚕丝等的染色。具有较高的耐晒坚牢度。
中和作用 : 简称“中和”。通常指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成水的化学作用。产物是水和盐类。例如:HCl+NaOH→NaCl+H2O也指广义的酸和碱混合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例如:NH4Cl+NaOH→NaCl+NH3+H2O HCl+CH3COONa→NaCl+CH3COOH
中和当量 : 1当量无机碱或无机酸能中和有机羧酸或有机碱的重量。有机酸、胺类化合物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酸性或碱性,可用无机碱或无机酸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定反应式如下:RCOOH+NaOH→RCOONa+H2O RNH2+HCl→RNH2·HCl R4N+OH-+HCl→R4N+Cl-+H2O中和当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W表示试样重量,V表示滴定耗用无机碱(或无机酸)溶液体
中子通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中子数。等于中子密度与其平均速度的乘积,单位常用“中子/厘米2·秒”表示。按中子能量不同,又可分为热中子通量和快中子通量两种。是衡量反应堆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最大热中子通量超过5×1014中子/厘米2·秒的反应堆称为“高通量堆”。
中子照相 : 利用中子代替X射线对物质进行照相检验的方法。中子不带电荷,在物质中有很强的穿透力,但可被某些物质如氢、硼、锂、镉和一些稀土元素等吸收或使它散射。广泛用于检查金属中的含氢杂质、陶瓷中的水分以及焊料中的含镉成分等。在生物和医学方面也有特殊用途。例如可用中子照相显示有些用X光照相检查不出的软组织。
中子衍射 : 以中子代替X射线进行衍射的方法。中子的波长与X射线相近,比固、液体中原子的间距略小。当一束中子通过晶体时会产生衍射,通过衍射图样的分析,可以确定晶体内部原子间的距离和排列。因中子最易被轻原子散射,所以中子衍射主要用于确定轻原子尤其是氢原子的位置。此外,也可用于液体结构、磁性材料及合金体系的研究。
中子测井 : 亦称“中子-γ射线测井”。利用中子与钻井周围岩石和井内介质起作用,探测由此产生的γ辐射对钻井剖面、寻找有价值矿藏及研究油井工程质量的一种放射性勘探方法。广泛用于石油的地质勘探和开发工程中。
中微子 : 基本粒子的一种。常用符号v表示。不带电,稳定,其静止质量理论值应为零 (目前实验巳测定在β衰变中出现的中微子质量不超过电子质量的万分之一)。它的反粒子称为“反中微子”,以γ表示。中微子的存在是研究原子核的β衰变时从理论上首先提出的,但由于它同其他物质发生的作用极为微弱,直到1956年才比较直接地在实验中
中性红 : 学名“3-氨基-6-二甲氨基-2-甲基吩嗪盐酸盐”。分子式C15H16N4·HCl。分子量288.78。深绿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和醇。水溶液呈红色,而醇溶液为黄色,并略带有荧光。主要用作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为6.8~8.0,颜色由红色至橙黄色。此外亦可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生物染色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