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乙基苯胺 : 又名乙基替苯胺 无色液体,暴露于光或空气中很快变棕色。相对密度0.9625,熔点-63.5℃,沸点206℃。溶于乙醇、不溶于水。由苯胺、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加压、加热作用而制得。用于制备偶氮染料和三苯甲烷染料,也用于其它有机合成。
乙基汽油 : 又名含铅汽油或铅水汽油含有少量乙基液的汽油。在车用汽油或航空汽油中加入少量乙基液。可以显著提高其辛烷值,改善其抗震性。由于乙基液中所含四乙铅有剧毒,使用时应予注意,并不可用于清洗机器、零件和洗手,防止中毒。
4-乙基吡啶 : 无色液体,不纯时常带棕色。相对密度0.9404 (22/4℃) ,沸点169.6—170.0℃ (750×133322Pa) ,折光率1.5029 (18℃) 。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水。可由吡啶与醋酐在锌粉存在下反应而得。用于有机合成。
2-乙基吡啶 : 无色液体。相对密度0.9371 (17/4℃) ,沸点148.6℃,折光率1.4972(12.6℃)。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由焦油碱中分离、精制而得。有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医药、农药等。
乙基苄基醚 : 无色油状液体,有芳香气味。 相对密度0.949,沸点185℃,折光率1.4955(20℃)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能与蒸气一同挥发。由苄基氯与乙醇钠或乙醇钾共沸而制得。供有机合成用和用作香料。CH3CH2OCH2—
乙基纤维素 : 又名纤维素乙醚、简称EC(Ethylcellulose的缩写) 白色细粒状热塑性固体,标准商品含有47—48%乙氧基,相对密度1.07—1.18,吸收水份20%。对热稳定,加热时不出现凝胶化作用,软化点100—130℃,成膜性能好。能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可与树脂、蜡、油类及增塑剂混用。其性质与乙氧基含量有关,乙氧基含量高时,它在有机溶剂
乙基吗啉 : 又名N-乙基-1,4-氧氮杂环己烷 无色液体。相对密度0.916(20/20℃) ,熔点-63℃,沸点138℃。由吗啉与氯乙烷反应而得。用作染料、油类及树脂类的溶剂,也是医药、染料、乳化剂的中间体。
D-乙基半乳糖甙 : 有α-及β-异构体。α-D-乙基半乳糖甙存在于羽扇豆中,结晶固体,熔点142℃,在138℃时熔化,在水中 [α]D20为+185.52°。β-D-乙基半乳糖甙为结晶固体,熔点153—155℃,在水中[α]D20为-4.0°。在稀酸中水解成D-半乳糖。可由半乳糖在乙醇溶液中受氯化氢的作用而得。α-D-型β-D-型
3-乙基-4-甲基吡啶 : 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相对密度0.9286 (17/4℃) ,沸点195-196℃(753×133.322Pa) 。随蒸气挥发。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及稀矿酸,微溶于水。可以巴豆醛与氨为原料合成。用作有机合成原料。
有色金属 : 通常指除铁(有时也除铬和锰)和铁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属。分为四类:(1)重金属,如铜、铅、锌、镍等; (2)轻金属,如铝、镁、钛等;(3)贵金属,如金、银、铂等;(4)稀有金属,如钨、钼、钽、铌、铀、钍、铍、铟、锗和稀土金属等。稀有金属在现代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常从有色金属中划出单独成为一类。
有机合成 : 通常是指从元素、简单无机物或有机物出发通过单元化学反应制备比较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过程。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有机化学工业的基础。1828年*维勒用人工方法由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是有机合成的开端(参见*维勒尿合成法)。现绝大多数已知结构的有机物如橡胶、树脂、燃料、染料、药物等都能通过合成
有机分析 : 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前者用于鉴定有机物中含有那些元素、官能团,每类官能团的个数以及这些官能团在有机化合物中的位置; 后者用于测定有机物中这些元素的百分含量,或通过有机物所含官能团的特性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故又有“元素分析”和“官能团分析”之分。
有机化学 :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用途和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由于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因此*凯库勒认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同时,有机化合物可以碳氢化合物作为母体,因此*肖莱马认为这门学科又可称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有机化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合成染料、橡胶、
有效功 : 又称“非膨胀功”。除膨胀功外其他一切功的总称。在电化学与表面化学中,由于注意力集中于电功与表面功(表面张力所作之功),因此将它们与膨胀功区别开来,称为“有效功”。在恒温恒压下,自由焓变化的负值,数值上正好等于可逆过程所作的最大有效功。
灰黄霉素 : 学名“7-氯-4,6,2′-三甲氧基-6′-甲基-2′-灰黄霉烯-3,4′-二酮”。分子式C17H17ClO6。分子量352.77。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熔点220℃。比旋光度[α]D20+352~+367°(C=1%,DMF)。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无水乙醇、甲醇、丙酮、苯、氯仿、乙酸乙酯、乙酸,极微溶于水。可由灰黄青霉菌经发酵或通过化学合成制
共去污循环 : 辐照核燃料在普勒克斯流程中的一个分离步骤。指从铀和钚中除掉放射性裂变产物的沾污。在这一分离过程中,采用磷酸三丁酯-煤油将铀、钚一起萃入有机相,然后再进行洗涤、反萃,以达到铀和钚共同去除放射性裂变产物的沾污。
共轭酸碱对 : 指按酸碱质子理论通过失去或得到质子而相互转化的一对酸和碱所构成的共轭体系。当一种酸(HB)给出质子后,剩下的酸根(B)自然对质子具有一定亲和力,因而是一种碱,这样就构成如下的酸碱共轭体系:即HB(酸)失去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碱B-;B-(碱)得到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酸HB。如醋酸(HAc)和醋酸根(Ac-)、氨(NH3)和铵
共聚反应方程式 : 亦称“共聚物组成方程”。在等活性理论、稳态假定、生成共聚物分子链的组成决定于链增长的基础上导出的二元共聚反应方程式。即:式中d[M1]/d[M2]为某一瞬间形成的共聚物中两种单体单元数之比;[M1]、[M2]分别为该瞬间相对应的两种单体的摩尔浓度;r1、r2为*单体竞聚率,是两种单体对同一种活性链增长反应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