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涤剂是用于清洗而专门配制的产品,通常市面上用于清洗衣物较为常用的产品有洗衣粉和洗衣液。
洗衣粉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溶解,残留物容易导致衣物损伤,并且不易漂洗;而洗衣液能够完全溶解且溶解速度快,易漂易洗,碱性较低,性能较温和,不会伤及皮肤和衣物。洗衣液作为一种洗涤剂,其配方自然首先要考虑的是去污性能。去污性能包括一次去污力和二次去污力。
一次去污力指的是对织物洗后的白度、漂白性以及洗涤剂对污垢和脂肪的去污性能;二次去污力是指织物在第二次洗涤后的亮度保持,也就是配方必须具备防止污垢沉积能力和修饰织物表面颜色的能力。如果洗涤剂二次去污力能力差,织物洗后会因污垢而产生硬化和粗糙的手感,降低织物的使用寿命,因泛灰而使织物表面变得色泽暗淡。一次去污力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改善去污力,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配方中引入酶以及添加助洗剂等来提高去污力。能够起到去污作用的主要是表面活性剂,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可改善配方低温下稳定性及提高去污力。污垢再沉积在衣服上,会降低带色织物的亮度和鲜艳度。好的洗涤剂应在洗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很好地抑制被去除的污垢再沉积到织物上,保证被洗涤的织物的白度保持较高水平。特定的脂解酶与钙皂分散剂一起掺入洗涤剂中,可以改进织物白度保持以及减少成斑。适当的泡沫可以悬浮污垢,防止污垢再次沉积在洗涤物品的表面,但泡沫过多却会给消费者洗涤衣物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造成洗衣机内泡沫溢出,并且在漂洗时费水费时,所以需要通过改进洗涤剂的配方或添加适当的消泡剂来抑制泡沫。解决方法包括使用低泡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皂和消泡剂。配制过程中还需要考察其与配方体系的相容性及稳定性。
附加值是指在去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消费者的要求融入了一些附加功能,如抗菌、柔顺、防静电、护色和持久留香等,使消费者洗涤时,多种功能一次性完成,达到省时、省力、省电和省水的效果。洗涤用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并且逐渐朝着绿色环保、功能化、专业化和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首先保证洗衣液价格和洗涤性能的前提下,添加其他附加功能,才能不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洗衣液去除污垢的主要活性成分,常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烷基苯磺酸钠(LAS)、烷基磺酸钠(SAS)、烯基磺酸盐(AOS)等,1-2种为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AEO9等)作为辅助增效活性剂,可添加EO数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渗透剂,增加渗透速度。烷醇酰胺(6501)或者氧化胺类主要起增稠增效作用。总表面活性剂含量行业推荐标准要求不小于15%,保证达到在正常使用量的去污要求。增效剂:指在液体洗涤剂中起增强洗涤效果的成分,其产品有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酶制剂。pH调节剂:常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三乙醇胺,柠檬酸、柠檬酸钠、琥珀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偏硅酸钠等。螯合分散剂:柠檬酸钠、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无机盐:常以氯化钠为主,用于调节洗衣液黏度;酶制剂保护用硫酸钠,氯化钙等。功能性助剂:包括防窜色剂、用于彩漂的活性氧助剂、起抗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等。有的加入柔软剂等具有柔软功能。消泡剂:消泡剂常用来控制洗衣液中的泡沫数量,起到易于漂洗、省水的作用。常用的消泡剂有有机硅类、聚醚类和矿物油类。其中,有机硅消泡剂的消、抑泡效果最好,但其经常以乳液形式使用,添加量稍大时将会影响洗衣液的透明性;聚醚类消泡剂在浊点以上有消泡作用,该类消泡剂适用于透明洗衣液的配制;矿物油类消泡剂价格相对较低,经济性强。防腐剂:液体洗涤剂常用的防腐剂有卡松、布罗波尔等。香精、色素:赋予洗衣液愉快的外观,使用后织物留香持久。洗衣液 将以浓缩化、低温节水、安全环保、 绿色天然为发展趋势,更加功能性化,满足个性化需求,如抗菌、防窜色,防起球,更鲜艳柔软,留香更持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