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

浏览: 8

导读:表面活性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即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


    表面活性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即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溶血性等等。表面活性剂与人体不同部分以不同方式接触,对上述毒副作用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表面活性剂在与人体接触的体系如药物、食品、化妆品及个人卫生用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与人体接触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毒副作用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不同用途,对表面活性剂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黏膜的刺激性、对皮肤的致敏性、毒性、遗传性、致癌性、致畸性和溶血性、消化吸收性、生物降解性等方面。例如对化妆品而言,以前选取配料的原则以装扮靓丽为主,选择表面活性剂只是考虑如何达到最佳的第一功效或主功效,如净洗、发泡、乳化、分散等;其次才考虑到发挥其第二功效或辅助功效,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毛发等自然状态的影响。现在对表面活性剂的选取原则则逐渐趋向于在首先满足保护皮肤、毛发的正常、健康状态,对人体产生尽可能少的毒副作用的前提条件下,才考虑如何发挥表面活性剂的最佳主功效和辅助功效。这种发展趋势使得表面活性剂原料供应商、配方师和生产厂商都面临着一种挑战,即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及温和性,向消费者提供最安全、最温和又最有效的制品。因此,重新评价原有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是十分必要的。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常常用作消毒杀菌剂,对各类细菌、霉菌和真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同时也有毒副作用。它们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下降,并使胃部充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低,在通常应用浓度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急性毒性伤害,但口服后会使胃肠道产生不适感,有腹泻现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低毒或无毒类,经口服无毒。其中毒性最低的是PEG类,较次的是糖酯、AEO和Span、Tween类,烷基酚聚醚类毒性偏高。


表一:一些表面活性剂对黑鼠的经口急性毒性

表二:几种表面活性剂对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

从表二所列数据看出,对水生动物而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总体上高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耗时较长,由于采用实验动物和其它实验条件的差异,各种数据很难比较。但一般认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结果均为无毒类,长期服用不会造成病态反应,只是有些品种会增加人体对脂肪、维生素或其它物质的吸收,或在大剂量口服时引起某些脏器可逆性功能改变,因此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作为高安全性物质使用。食品中常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使用,有时也需要用到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消泡、润湿、分散、防结晶、防老化、防返生、保水、杀菌、抗氧化等功能。作为食品乳化剂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一般只批准几个品种可以使用,有些还受到日摄入量(ADI,mg/kg)指数的限制,即人体对某种添加剂连续摄入,对单位重量人体不会产生侵害性影响的最大剂量。


表三:食品乳化剂的ADI值和容许最大使用量


1.2

溶血性


药物注射液或营养注射液中常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增溶剂、乳化剂或悬浮剂使用,对于一次注射量较大的场合,特别是静脉注射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性必须引起重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性最大,一般不在注射液中使用;阳离子型的溶血性次之,非离子型的溶血性最小。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又以氢化蓖麻油酸PEG酯的溶血性作用为低,最适于静脉注射,但若其中PEG聚合度加大,则溶血性会超过Tween类。非离子型溶血性的排列次序为:Tween<PEG脂肪酸酯<PRG烷基酚<AEO。在Tween系列中,溶血性次序为:Tween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