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15个基本概念

浏览: 1

导读:1、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2、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向内收缩至最小面积的

1、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2、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向内收缩至最小面积的这种力。


3、非极性烃链: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4、极性基团: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5、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应用范围

HLB<=3:可作为消泡剂;HLB=3~8:可作为W/O型乳化剂;HLB=7~9:可作为润湿剂;HLB=8~18:可作为O/W型乳化剂;HLB=15以上:可作为增溶剂。


6、乳化剂:HLB=3~8,可作为W/O型乳化剂;HLB=8~16,可作为O/W型乳化剂。


 7、润湿剂:HLB=7~9,可作为润湿剂。


8、起泡剂:起泡剂通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高的HLB值。


9、消泡剂:在产生稳定泡沫的情况下,加入一些HLB值为1~3的亲油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泡沫破坏。


10、去污剂:最适HLB值一般在13~1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去污最强,其次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1、消毒剂和杀菌剂:大多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用作消毒剂,少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作用 抑菌剂或其他抗菌剂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易被增溶而降低其活性,需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相同的抑菌效果。


12、增溶(solubilization) 

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solubilization)。增溶剂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物质称为增溶质。


增溶剂的性质:同系物增溶剂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CMC减小,胶束聚集数增加,增溶量增加。


增溶剂加入顺序:通常将增溶质与增溶剂先行混合要比增溶剂先与水混合的效好。


 增溶质的性质:当增溶质与带有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混合时,在不同配比下可能出现增溶、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和不溶性复合物等复杂情况;增溶质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时,pH可明显影响增溶量。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下有较大的增溶;弱碱性药物,则在偏碱性下有更多的增溶;两性药物则在等电点时有最大增溶量。


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制剂中有多组分时,对主药的增溶效果取决于各组分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多种组分与主药竞争同一增溶位置,主药的增溶量减少;某一组分吸附或结合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药的增溶量减少;某些组分也可扩大胶束体积而增加主药的增溶量。


增溶后的稳定性:可能与胶束表面性质、结构和胶束缔合体的反应性、药物本身的降解途径、环境的pH、离子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温度对增溶的影响:①影响胶束的形成②影响增溶质的溶解③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对于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上升主要是增加增溶质在胶束中的溶解度以及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13、krafft点: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当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 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krafft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krafft点越高,则CMC越小。krafft点亦是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即只有高于krafft点,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14、起昙与昙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长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


15、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一般是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