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色素
浏览: 0
导读:栀子色素 : 栀子色素是指由茜草科植物山栀子的果实栀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混合色素。栀子萃取物的组成十分复杂。据文献报导,栀子萃取物中含有黄酮系的栀子素类、类胡萝卜素系的藏花素类、环烯醚配糖体格尼泊类,此外还含有果胶、鞣质、D-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等。萃取物中作为色素的主要成分是前三者。前三者的含量约为
栀子色素 :
栀子色素是 指由茜草科植物山栀子 的果实栀子中提取出来 的一种混合色素。栀子 萃取物的组成十分复 杂。据文献报导,栀子萃 取物中含有黄酮系的栀 子素类、类胡萝卜素系的藏花素类、环烯醚配糖 体格尼泊类,此外还含有果胶、鞣质、D-甘露 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等。萃取物中作为色素 的主要成分是前三者。前三者的含量约为 75%~80%,因产地及收获情况而异。栀子色素 是我国GB2760—1996规定允许使用的食品用 着色剂。
(1) 栀子素(Gardenin)类。此类化合物具 有黄酮[1]的基本结构。共有5种,均显黄色。栀 子素类的单离工作在1880年就已完成,这一组 化合物更详细的分离及确定其结构[2],直到 1970年才完成。发现因R及R′的不同,共有5种 化合物。①栀子素A∶R=R′=OCH3。称为5- 羟基-6,7,8-三甲氧基-2-(3,4,5-三甲氧苯 基)-4H-1-苯并吡喃-4-酮。C21H22O9。相 对分子质量418.40。从乙醇中结晶者为金黄 色针状晶体。熔点162~163℃。溶于乙醇、氯仿。 所有栀子母素类,遇氯化铁均呈绿色。②栀子素 B∶R=R′=H。C19H18O7。相对分子质量358.34。 称为5-羟基-6,7,8-三甲氧基-2-(4-甲氧 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从苯和石 油醚的混合溶液中结晶者为黄色针状晶体。熔 点176~177℃。③栀子素C∶R=OH,R′= OCH3。称5-羟基-6,7,8-三甲氧基-2-(3- 羟基-4,5-二甲氧基苯基)-4H-1-苯并吡 喃-4-酮。从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混合溶液中结 晶者为黄色薄片状晶体。C20H20O9。相对分子质 量404.37。熔点179~180℃。④栀子素D∶ R=OH,R′=H。称5-羟基-6,7,8-三甲氧 基-2-(3-羟基-4-甲氧基苯基)-4H-1- 苯并吡喃-4-酮。黄色晶体。C19H18O8。相对分 子质量374.34。熔点190~192℃。⑤栀子素 E∶R=R′=OH。称5-羟基-6,7,8-三甲氧 基-2-(3,5-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4H- 1-苯并吡喃-4-酮。从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混 合溶液中结晶者为黄色针状晶体。C19H18O9。相 对分子质量390.34。熔点234~235℃。
(2) 藏花素(Crocins)类。又称栀子黄素。 α-藏花素。除存在于栀子中,在藏红花中也大 量存在。其结构如[3]。是1927年单离出来的。其 中Ge为二龙胆糖[4]。藏花素[3]属于类胡萝卜 素类的藏花酸[5]的二龙胆糖二元酯。是一种配 糖体。是非常珍贵的水溶性天然类胡萝卜素色 素。[3]水解后,即生成[5]和葡萄糖。
藏花素[3]从甲醇中结晶者为红棕色针状 晶体。微有特殊味。相对分子质量977.08。熔点 186℃(起泡)。最大吸收波长464nm、434nm。易 溶于热水,成橙色溶液,微溶于无水乙醇、乙醚 及其他有机溶剂,不溶于苯,水解时生成藏花酸 和龙胆二糖。水溶液呈弱酸性或中性。色调几乎 不受PH值的影响。耐热性和耐光性在中性及弱 碱性时较佳,酸性时稍差。除Fe2+外,其余金属 离子影响较小。对蛋白质及淀粉的着色极佳。用 水或乙醇萃取去皮后干燥并粉碎后的栀子果 实,得黄色溶液,经过滤、浓缩后,即得成品溶 液,或加入赋形剂制成粉状,或用乙醚热浸干燥 后的藏红花,再用7%的乙醇冷浸,萃取液加 95%的乙醇,静置后,析出油状物,再用热乙醇、 乙醚处理,可得晶体。在制取过程中或放置过程 中会发生“绿变”,此时,在萃取物中加入某些阻 抑物质,可除去绿色。
(3) 环烯醚配糖体类。这种配糖体共有9 种,这些配糖体(包括藏花素)是制取栀子蓝、栀 子红、栀子绿等色素的主体。而栀子素则无此功 能,只起黄色素的作用。这些配糖体的结构已基 本查清[6]~[14]。[6]称为栀子苷。[7]称格尼 泊苷或去羟栀子苷。[8]称山栀子苷。[9]称甲基 脱乙酰基车叶草苷。[10]称格尼泊素龙胆双糖 苷。[11]称异栀子苷。[12]称格尼泊苷酸。[13] 称藤微甘菊苷甲酯。[14]称10-乙酰基格尼泊 苷。配糖体在酶的作用下产生苷元,苷元很容易 与具有伯氨基的物质结合而形成色素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在酶的作用下,受 热及空气中氧的影响,很容易聚合,使共轭键增 加而发色。根据形成中间体时所用配糖体原料、 生成条件等不同,其颜色也不同。环烯醚水解时 可使用β-葡萄糖苷酶。如果用食用蛋白质作为 含伯氨基物质时,可用蛋白分解酶,这样可使肽 键水解而增加伯氨基,对提高收率是有利的;同 时还可使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降低,提高其水 解性。关于生成色素的基本反应,这只限于伯氨 基化合物,而仲、叔、季氨基化合物无此反应。配 糖体的苷元和含伯氨基物质间的反应受pH、温 度、氧的影响而不同,根据这些条件,可以得到 任意色调的色素。根据所使用的原料、制备条 件,可以得到黄、绿、红、蓝、紫以及它们的任意 中间色。即使是同一色调的色素,其耐热性、耐 光性、pH稳定性、着色力、溶解性也因所使用的 原料、制备条件而有很大的不同。
(4)栀子黄。是直接从栀子中提取出来,未 经生化反应的一种混合色素。上文已谈到,主要 组成是藏花素类及少量栀子素类。因为环烯醚 配糖体在总萃取液中所占比例不大,约7%~ 8%。在这7%~8%中,[7]约占70%~80%,其 余含量甚微。如欲制备栀子黄色素,将干栀子果 实粉碎,用热水或乙醚脱脂,再用乙醇萃取,蒸 馏、回收乙醇,然后精制、浓缩、干燥。
(5) 栀子蓝色素。蓝色粉末。易溶于水、含水 30%以下的乙醇、含水50%以下的丙二醇。溶解 后得到蓝色溶液,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也不溶 于乙醚、丙酮、氯仿、苯。无异味。吸湿性小。1% 的水溶液pH=7.0±0.5。色素成分在pH=4以 下,可产生絮凝并沉降,因此使用时,最好 pH=4~8之间,在此范围内色调无变化,在 120℃下加热60min不退色,对光也稳定。对蛋 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着色良好。在酸性条件下,抗 坏血酸及Al3+略有影响,但异抗坏血酸、过氧化 氢、亚硫酸氢钠、Fe2+、Ca2+等无影响。大鼠经口 LD5016700mg/kg。为了在酸性条件下使用,还 可制成耐酸型产品。制法(耐酸型):
如果加入基质中的氨基酸不是天然氨基 酸,而是大豆蛋白,制得的产品为通用型非耐 酸品。
(6) 栀子红色素。暗红色粉末。有特殊气味。 溶于水、含水30%以下的乙醇、含水50%以下的 丙二醇。溶液呈鲜明的紫红色。1%的水溶液 pH=4.0±0.5。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乙醚、丙 酮、氯仿、苯。吸湿性小。最大吸收波长530nm。 在pH=2.5~8.0的范围内,色价有±5%的变 化。在此pH范围内在100及120℃各加热 60min,在100℃时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色价约 有10%~15%的增加,15min后不再增加;在 120℃时,色价增加60%,但与加热时间无关。冷 却后,蓝色相降低。在pH=4~6范围内,色价不 因光照而变,但pH=2及8时,光对色价略有影 响。在室温下Al3+、Ca2+、Fe2+、Sn2+离子浓度为 50×10-6时,无大的影响。对于Fe2+离子, pH=2.5及8.0时,稳定,pH=4时约30%、 pH=6时约20%退色,使用时应当注意。过氧化 氢、亚硫酸氢钠等对色价有影响。添加抗氧化剂 对保持色价稳定有一定效果。食盐对色价无影 响。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着色力良好。小鼠经 口LD5026700mg/kg。其生产过程如下:
(7)栀子绿色素。绿色粉末。易溶于水、含水 30%以下的乙醇、含水50%以下的丙二醇,水溶 液呈鲜艳的绿色,不溶于无水乙醇、乙醚、丙酮、 氯仿、苯。1%的水溶液pH=4.5±0.5。在pH= 2.5~8.0的范围内稳定。无嗅。无味。吸湿性小。 最大吸收波长400nm、590nm。耐热性在 pH=2.5~8.0的范围内,加热至100~120℃约 60min,蓝色色相略有退色,黄色色相稍有退 色。耐光性,在室温下,pH=2.5~8.0的范围内, 光照3日色相无大变化,蓝色相无变化,黄色相 略有变化。Al3+、Ca2+浓度为50mg/l时,在 pH=2.5~8.0的范围内,几乎无影响;但Fe2+在 pH=2.5时有影响,Sn2+在pH=2.5~6.0范围内 对蓝色相有影响,色调变化较大。过氧化氢、亚 硫酸氢钠的浓度为100mg/l时,在pH=2.5~ 8.0的范围内无影响;但次氯酸钠在pH=2.5~ 8.0时,浓度为100mg/1时,对黄、蓝色相均有影 响。关于食盐的影响,在pH=2.5~8.0范围内, 食盐浓度为0%~10%时,黄色相无变化,蓝色 相稍有增浓。对蛋白及碳水化合物的着色力良 好。其生产过程如下:
通常情况下,天然色素存在于植物体内时, 由于所含糖、抗氧化物及酶等基质的保护作用, 所以是稳定的。一旦将其萃取出来,失去保护作 用,与合成色素相比,其色调会因外界条件如温 度、pH、金属离子、其他化学物质等而变色、退 色。但本系列产品,较其他天然色在上述方面有 较好的稳定性。以栀子为原料,可以开发出黄、 红、蓝三基色,以及由此而制成其他色调,可以 满足不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