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胶酶 : 指能分解果胶质的多种酶的总称。是一种复合酶,其催化作用是多种酶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和微生物中。其来源不同,其种类和组分也不同,酶的性质也有差别。果胶酶可分为两大类,即解聚酶和皂化酶。果胶酶为白色至微黄色粉末。其主要作用:是将果胶质水解成还原糖类。其二是使催化脱去果胶的甲基,生成聚
果胶 : 一种多糖,其组成有同质多糖和杂多糖两种类型。它们多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和细胞内层。大量存在于柑橘、柠檬、柚子等果皮中。白色至黄色粉状。相对分子质量约20000~400000。无味。不溶于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溶于20倍的水中,形成粘稠性溶液。在酸性溶液中较在碱性溶液中稳定。通常按其酯化度分为高酯果胶及低酯果胶。所
歧化催化剂 : 歧化反应系指同一分子在歧化反应时,一部分被氧化,一部分被还原。对无机化合物而言,是同一分子(或离子)的某原子由于相互传递电子的结果,一部分被氧化,一部分被还原,产生同一原子的不同氧化态。例如加热氯酸钾时,一部分氯原子(V价)被氧化为正七价,另一部分氯原子被还原为负一价。4KClO3→3KClO4+KCl对有机化合物
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 : 又称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BHA、Antrancine 12、Embanox、Nipantiox 1-F、Sustane 1-F、Tenox BHA。有两种异构体,即2-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1]、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相对分子质量180.25。市售品为二者的混合物。[1]又称3-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2]又称2-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混合物为无色至微黄色
叔丁基苯酚 : 有3种异构体,即邻叔丁基苯酚[1]、间叔丁基苯酚[2]、对叔丁基苯酚[3]。相对分子质量150.22。[1]无色液体。相对密度0.9783。熔点-5.6℃。沸点221℃、115.5℃(2.67×103Pa)、99℃(1.33×103Pa)。折射率1.5160。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2]从石油醚中析出者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41~42℃。沸点240℃、132.5℃(2.
N-叔丁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 又名促进剂NS。本品为带酚臭的黄色粉末。遇空气久之变色,呈黄褐色。相对分子质量270.48。相对密度1.29。熔点104℃以上。在水中不溶,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乙醇、丙酮、醋酸乙酯等。用途: 属后效性促进剂,适用于天然橡胶及合成胶(如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再生胶。也可与秋兰姆类促进剂配合使
非溶性偶氮颜料 : 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最早的品种是以β-硝基苯胺和β-萘酚为偶合成分而制成的,可在木棉纤维上进行染色。目前,最重要的品种有: 由苯胺化合物和3-羟基-2-萘酰苯胺系化合物制得的萘酚系非溶性单偶氮颜料[1],它们也可作为染料。式中的R1、R2、R3、R4、R5、R6可为Cl、H、Me(甲基)、OMe、NO2及OEt等,不同的取代基
叔丁基过氧化氢 : 又称1,1-二甲基乙基过氧化氢。无色透明液体。相对分子质量90.12。相对密度0.8960。熔点-8℃。沸点35℃(2.67×103Pa)、40℃(3.07×103Pa)。折射率1.4007。溶于水(常温时为10),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混溶。分解温度264℃(半衰期1min)、172℃(半衰期10h)。遇Cu、Co、Mn分解。用途: 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及引发剂
叔丁基苯甲酸 : 又称叔丁基安息香酸。有3种异构体,即2-叔丁基苯甲酸[1]、3-叔丁基苯甲酸[2]、4-叔丁基苯甲酸[3]。相对分子质量178.23。[1]又称邻叔丁基苯甲酸。从稀乙醇中析出者为白色片状结晶。熔点80~81℃。溶于乙醇、苯和丙酮。[2]又称间叔丁基苯甲酸。从石油醚中析出者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127~128℃。溶于乙醇和石油
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等温式 : 吸附等温式之一。即:式中m和x分别为吸附剂的量和它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p为吸附平衡下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分压(或在溶液中的浓度),k和n均为特性常数,n的数值常大于1。是一个经验式。最后由德国化学家*弗罗因德利希于1907年采用。如把log(x/m)对logp点绘可得直线,由直线斜率和纵坐标截距可求得K和n的数
弗洛里-赫金斯参数 : 表征聚合物和溶剂相互作用的参数。以x1表示。在高分子溶液的似晶格理论中,设每一溶剂分子和一个高分子链节大小相等,又在溶液中各链节或溶剂分子可有z个邻居,则每一溶剂分子完全和高分子接触时相互作用能量近似为z⊿ε。该量和热运动能kT之比为x1,x1是一无因次量,不依赖于溶液浓度。它和高分子溶液两组
弗罗因德利希 : 德国化学家。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曾任柏林大学、伦敦大学教授,凯泽·威廉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溶液中的吸附现象,1906年提出*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等温式。还研究胶体的电动和光学现象等。著有《毛细化学》等。
弗雷泽纽斯 : 德国化学家。就读于波恩大学,吉森大学博士。曾任维施巴登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分析化学,为定性分析化学制订出分组表,使其成为较完整的系统。著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并创办《分析化学杂志》。
弗洛里温度 : 由于聚合物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而使其偏克分子自由能等于零的温度。符号Θ。此时聚合物-溶剂体系表现出理想溶液的行为。如T=Θ,则分子彼此可自由相互渗透,没有额外的相互作用;如TΘ,分子彼此相互吸引;如T远远低于Θ,则分子将发生沉淀作用。
弗里斯重排 : 羧酸酚酯类在路易斯酸 (AlCl3、ZnCl2、FeCl3等)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发生酰基移位到邻位或对位上形成邻位及对位酚酮类混合物的反应。与*傅特尔-克拉符兹反应有关,也是一种自身酰化方法。反应产物因反应条件(温度、催化剂)及酚酯结构而异。低温有利于生成对位物,高温有利于生成邻位物。例如,醋酸苯酯在不同条件下的
弗鲁姆金 : 苏联物理化学家。敖德萨新俄罗斯大学毕业。曾任敖德萨人民教育学院教授,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电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带电界面的表面现象,最先把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双电层结构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联系起来。研究范围包括电极上氧气、氢气产生的速度理论,界面中非均相反应的速度理论,铂电
弗里斯规则 : 稠环芳烃分子中价键排列方式的经验规则。由德国化学家弗里斯(Karl Fries)于1935年提出。他认为在稠环体系中,邻苯醌型结构不如苯环型结构稳定。故稠环芳烃分子的价键排列方式应趋向于使每个环都有一个完整的苯的结构。例如,用经典结构式描述萘分子,可有下列三种形式:其中[Ⅰ]和[Ⅲ]为邻苯醌型结构,而[Ⅱ]是对称
弗雷米 : 法国化学家。曾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法国自然博物馆教授、馆长,法兰西科学院院长。研究氧化铬、铁酸盐、锡酸盐、臭氧、棕榈酸、花的色素、乳酸、果胶的发酵、氟化物、人造宝石制造、脂肪酸、纤维素和蛋白质的组成等。还研究硫酸及盐酸的制造等。与他人合著有《普通化学专论》,著有《大脑的化学组成》、《化学家
弗兰克兰 : 英国化学家。就读于吉森大学,马堡大学博士。曾任欧文斯学院、皇家矿业学校(后称“皇家理学院”)教授。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发现甲基锌、乙基锌,并发现金属和氧的化合能力随所结合的有机基团的数目增加而递减。1852年提出化合价的概念。1868年与英国天文学家洛克尔(Joseph Norman Lockyer,1836~1920)一起从日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