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计 : 一种化学分析仪器。在进行*比色分析时,使某种光线分别透过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比较两者颜色强度的仪器。分利用视觉观测颜色强度的目视比色计[如杜氏(Duboscq)比色计、普氏(Pulfrich)比色计等]和利用光电池或光电管代替人的视觉器官的*光电比色计。
不对称合成 : 亦称“手征性合成”。在一般情况下,将分子中的一个非手征性基团(亦称“前手征性基团”)与试剂反应(几率相等),变成手征性中心时,通常产生一对等量的对映体,即不显示旋光性的外消旋体。例如,将丙酮酸与非手征性甲醇进行酯化得到丙酮酸甲酯,经还原和水解得外消旋乳酸:如果将丙酮酸先与手征性l-薄荷醇进行酯化(在
不饱和化合物 : 指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C≡C—)。例如,乙烯(CH2=CH2)、氯乙烯(CH2=CHCl)、乙烯基乙醚(CH2=CHOCH2CH3)、乙炔(CH≡CH)、1,4-丁炔二醇(HOCH2—C≡C—CH2OH)、烯丙醇(CH2=CH—CH2OH)、丙烯醛(CH2=CH—CHO)、乙烯酮(CH2=C=O)、丙烯酸(CH2=CH—COOH)、丙烯腈(CH2=CH—
不饱和性试验法 : 检验不饱和烃中双键或叁键的方法。重要的有两种:(1)Br2-CCl4试验法:取未知物0.1克(或0.2毫升液体),加入2毫升CCl4中,再滴加含5% Br2-CCl4溶液。如溴溶液褪色同时没有HBr放出,说明可能有不饱和键存在。(2)拜耳不饱和性试验法:取0.2毫升未知物(或0.1克加入不含乙醇的纯丙酮中),加入5% Na2CO3溶液中,再滴加0.5
不可逆过程 : 当过程进行后系统与环境再也不能同时恢复原状的过程。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例如,气缸中的理想气体在外压为零时自由膨胀,热与功均等于零,如将气体重新压缩复原,环境必须对系统作功,与此同时,系统放出等量之热。环境中所遗留下的这种功变为热的变化,是不能恢复的变化,因此理想气体自由膨胀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不饱和数 : 反映分子的多重键与环的数目。通常用Ω表示。每一个双键或一个苯环相当于一个不饱和数,三键相当于二个不饱和数,不同类型分子按不同通式计算。如含有碳、氢、氧、硫的分子通式为CnHhOpSq,它的不饱和数为:式中n为碳原子数目,h为氢原子数目。例如,萘分子式为C10H8,它的不饱和数为:其中可能有二个苯环与五个双键:含
不可逆波 : 指极谱分析中,电极反应速度比扩散速度慢,整个极谱过程受电极反应速度控制的极谱波。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物质在电极上反应,产生电流,就需增加额外的外加电压。故不能单纯地按能斯脱方程进行推算。所得极谱波形伸延,半波电位比*可逆波的半波电位负得多。如图。不可逆波的半波电位(E1/2)不可逆与可逆波的半波电位(E1/
不饱和烃 : 含有碳-碳双键或叁键的烃类。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不饱和开链烃。分子中含氢数目比相应的烷烃少,具有不饱和性,性质活泼,易和多种试剂发生碳-碳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如与氢、卤素、臭氧、卤化氢等的加成);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聚合反应。按所含碳-碳不饱和键类型再分成: (1)烯烃,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含有一个双键
不锈钢 : 能抵抗大气、酸、碱或盐等腐蚀作用的合金钢的总称。主要是含铬合金钢,一般含铬量不低于12%。铬钢中加入镍、钼、钨、钛、铌、锰、氮、硅等元素可改善耐腐蚀性能和工艺性能。比较常用的有铬不锈钢(含铬12%或更多)和铬镍不锈钢(一般含铬18%、镍8%)两类;后者抗腐蚀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工艺性能。用途极广。
元素有机化合物 : 一般指碳原子直接与金属或非金属元素(H、O、N、Cl、Br、I和S等非金属元素除外)连结的有机化合物。例如,二甲基二氯甲硅烷、[(CH3)2SiCl2]、溴化甲基镁(CH3MgBr)、四乙(基)铅[(C2H5)4Pb]和敌百虫等。习惯上将碳-氟键化合物[如四氟乙烯(CF2=CF2]和含有某些元素(如硅、磷等)而不同碳直接结合的有机化合物亦列
元素周期表 : 简称“周期表”。根据*元素周期律将已知的元素按原子序数增加的次序排成的表。形式很多,有直角形、三角形、圆周形、螺旋形、平面型、立体型等。常见的是平面型的长式周期表(长表)和短式周期表(短表),又以长表用得最多最广泛。长表(见附录)将元素横的分为七个周期,分别包含2,8,8,18,18,32和22个元素,每个周期从
元素周期律 : 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发现的重要自然定律。它指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在知道了原子结构之后,元素周期律更准确的说法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是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把所
元素分析 : 研究有机化合物中元素组成的化学分析方法。分为定性、定量两种。前者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哪些元素; 后者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中这些元素的百分含量。例如,被测物质在特殊仪器中燃烧后,可定量地测定成二氧化碳形态的碳、成水形态的氢、成单体形态或氮氧化物形态的氮和成二氧化硫形态的硫等。
元素符号 : 用以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碳“C”、硼“B”、氟“F”等。有些元素第一个字母如和其他元素相同,则用两个字母(第二个字母用小写)来表示,如铜“Cu”、铬“Cr”、铁“Fe”等。
元素 : 一般指化学元素。同一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例如,碳、氧、硫、铁等。不论它们以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核电荷数分别为6、8、16、26而不变。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排列决定元素的性质。极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可包含不同的中子数,例如11H、12H、13H等,这些同位素除质量不同外其他性质几乎相同。
元碲酸 : 化学式H6TeO6。分子量229.64。白色立方晶体。比重3.053。在溶液中会逐渐变成单斜晶体(比重3.071)。熔点136℃。不溶于乙醇、丙酮、乙醚,略溶于稀酸,溶于水,其水溶液酸性极弱,呈甜味。低于10℃能析出水合晶体H6TeO6·4H2O。加热至130℃失去二分子水,220℃生成聚碲酸,300℃以上转变为三氧化碲,400℃以上分解为二氧化
元素丰度 : 化学元素在地壳(包括大气和海洋)中的相对含量,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序 号元 素重量百分比(%)12345678910111213141516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氯磷锰碳硫钡所有其余的49.225.77.54.73.42.62.41.90.90.60.20.10.10.090.050.050.51